股民心声:去年亏的今年能赚回来吗?现在买啥好呢?
来源:金融时报
“去年亏的股民今年能赚回来吗?”“现在买啥好呢?”看着炒股软件上自元旦节后便一直红火火的数字,再看看自己持有的心声基金,来自北京的去年小袁心想着。这不仅是今年她的疑问,也是回现好在2022年资本市场里经历了多番潮起潮落、起起伏伏的买啥股民与基民们都想知道的事情。
iFinD数据显示,股民截至1月11日收盘,心声上证指数、去年深证成指、今年创业板指年内已分别累计上涨2.35%、回现好3.84%、买啥4.23%。股民
从中央到地方,心声近期召开的去年诸多会议持续释放出政策暖意是A股市场表现的强力支撑。随着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改善确定性不断增强,国内外资金均在积极布局人民币资产。2023年开年7个交易日内,以陆股通为代表的外资大幅净流入411.35亿元,以两融为代表的内资净流入51.86亿元,二者合计净流入463.21亿元。
走过市场震荡不断的2022年,在内外部扰动因素逐步缓和的背景下,2023年的A股市场能否走出独立行情?哪些行业会呈现亮眼表现?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23年,A股市场的核心主要来源于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并落地见效。随着消费基本面逐渐改善,经济预期加速回暖,居民储蓄有望逐步释放,在公募、私募、保险等长期资金仓位回补、外资加速回流背景下,A股将迎来万亿级增量资金入市,当前A股市场不论是估值还是盈利均有修复空间。
增量资金有望加速涌入A股
从2022年11月初至今,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1362.43亿元,成为近期A股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回升、政策预期持续好转、外资风险偏好出现改善、A股波动率下降等均是吸引北上资金流入的重要因素。
日前美联储2022年12月议息会议纪要发布,鹰派表态下美元指数冲高回落,人民币强势升值,带动外资大幅流入。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认为,目前中国疫情形势整体向好,不少省市已度过疫情高峰,经济中长期复苏的确定性较高,经济复苏预期有望带动外资净流入,进而支撑A股表现。
数据显示,MSCI中国指数2022年10月底最低曾达到46.92点,截至1月11日,已反弹至70.74点,累计反弹幅度超50%。
据瑞银证券中国策略分析师孟磊预测,增量资金将提振A股表现,A股的盈利增长有望从2022年的4%回升至15%。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保持积极乐观,众多外资正在等待入场机会。
展望后续,华鑫证券宏观策略团队分析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已知风险的缓和,2023年外资有望加速回流A股市场,全年净流入或将达3400亿元。
除外资外,在前述华鑫证券宏观策略团队分析人士看来,公募基金、险资等长期资金为A股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也同样可期。
“当前公募基金赎回压力缓和,若市场赚钱效应改善,新发基金将快速回暖,随着个人养老金政策落地,长线资金有望通过公募基金入市,保守预测2023年公募基金净增份额有望达到9600亿份。”谈及险资方面,她进一步表示,目前险资运用月稳步增加,其权益仓位也已降至近2019年以来的低位,当前条件下,股市优异性价比有望吸引险资回补,中性预测2023年险资将为A股注入4037亿元增量资金。在长线配置资金主导、交易资金助力的增量结构下,2023年股市行情值得期待,行业主线也会更加明晰。
机构看好预期改善下的投资机会
从2023年首个交易周内外资流向来看,“新半军”、汽车、银行成为一致加仓方向。具体来看,据张启尧统计,外资首周净流入前五的细分行业分别为白酒、保险、光伏设备、电池与股份制银行;内资首周净流入前五的细分行业分别为电池、信服务、股份制银行、消费电子与能源金属。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围绕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及落实二十大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部署,消费、互联网、先进制造、地产金融等行业或有亮眼表现。
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可重点关注“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下的数字经济。同时,碳经济、消费存在结构性机会。
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方奕表示,分阶段看,看好预期处于底部并且将受益于经济预期改善和政策周期回暖的顺经济周期的价值股,如金融、消费、地产链;经济企稳后,立足产业发展补短板与自主安全,关注设备、材料以及医药。就主题投资而言,未来国有企业将承担更为关键性的功能与作用,关注“制造+”央企以及一带一路。
“2023年,中国经济将重振内需,A股市场内需板块有望迎来价值回归。”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优化防疫和地产政策等措施加快落地,预计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推出。此外,巨量的超额储蓄也是后续经济复苏的底气,在供需双重作用下,预计消费行业盈利弹性将显著加强。
瑞银证券中国研究部总监连沛堃表示,看好A股休闲服务、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和计算机等行业。
港股回暖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除A股市场外,近期特别吸引各方注意的还有港股。
1月9日,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基金正式发行,当日提前结束募集,募集规模上限20亿元,成为2023年首只“日光基”。基民们对港股主题基金的认购热情正来源于近期港股市场的瞩目表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1日收盘,恒生指数已从2022年10月底的14687.02点上涨至21436.05,涨幅达45.95%,恒生科技指数区间涨幅更是近60%。
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策略分析师刘刚表示,港股快速反弹的背后动力主要来自其面临的“三重压力”:美联储影响分母、中国增长影响分子,地缘与政策影响风险偏好,近期均有改善。
这种强势的行情表现能够持续多久成为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方奕认为,港股由于其特殊的市场结构,它的基本面锚定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盈利周期,其估值又与海外高度相关。因此,2023年随着中国基本面周期的回升,以及海外美元加息周期走到中后期,相对港股都是一个较为有利的状态。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则表示,根据对美国通胀和利率水平维持高位的判断,港股2023年估值水平或仍难有明显提升,大概率进入底部震荡,逐步抬升。“港股3个月上涨近50%,交易热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2-3月高峰,短期不宜追高。”魏凤春提醒道。
这样的推断也并非毫无缘由。从流入港股市场的资金结构来看,刘刚表示,南向资金自去年11月市场反弹以来流入反而放缓,海外主动资金流出虽然放缓但并未逆转成流入,近期港股卖空成交占比明显回落,表明空头回补与一些交易型资金或是主要动力。
“不过2023年开年以来,南向资金明显回暖,预计随着市场情绪的重新回暖,叠加人民银行表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南向资金有望持续青睐港股市场。海外资金则更多由中国增长和盈利前景驱动,其大举回流有待基本面改善。”刘刚表示。
(责任编辑:百科)
-
中新经纬11月21日电 据央行网站21日消息,央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要求,通过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 ...[详细]
-
做低糖低卡的零食饮料是美好愿景,也是掣肘之处。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于松叶来源:新熵ID:baoliaohui)无糖饮料正在被逐渐拉下神坛。从去年开始,有关无糖饮料的 ...[详细]
-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40个收入同比增长 前2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5%
来源:经济日报本报北京3月27日讯记者熊丽)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1575.6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较去年12月份回升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 ...[详细]
-
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将向谷歌公司开出行政处罚通知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日元周四跌破1美元兑140日元的关键心理关口,继美国8月份制造业增速保持在两年低位之后,一项美元指数飙升至纪录高位。美元/日元一度上涨0.8%,至140.13,为1998年8月以来最高。 ...[详细]
-
本报记者 彭 妍今年以来,各地房贷利率下降屡见不鲜。进入3月份以来,多地二手房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下调至5%以下,个别地区开始出现4.6%的利率,与本月5年期以上LPR报价持平。另外,不少银行表示,购 ...[详细]
-
今年的银行财报季透露出了不同以往的信号。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反复、房地产风险频发、经济增速放缓、数字化变革大潮来袭,银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这个角度出发,2021年银行所交 ...[详细]
-
工业企业效益状况继续恢复 1—2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超1.15万亿元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经开区金融部门推动产融对接常态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至2月,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83.96亿元。图为近日位于赣州经开区的一家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着焊接加工新能源 ...[详细]
-
【特斯拉否认订单不及预期】财联社11月22日电,网传在经历过两次促销后,特斯拉的订单增量仍不及预期,所以将会在年底前进一步推出新的“降价手段”以促进销量。特斯拉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这为不实消息。上月底 ...[详细]
-
□本报记者 张舒琳 上周,市场持续震荡,A股ETF逾八成下跌,总成交额为1456.52亿元。以区间成交均价估算,上周A股ETF资金净流出约93.3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市场结构性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