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大潮下,专硕“热”在何处
“按照目前的热打算,未来选择考研。考研但比起钻研学术,大潮我个人对于实战更感兴趣,下专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记者注)本身的硕何实践性更强一些,也更符合自己的热预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考研本科生孟枳言很早就有计划读研。“翻译是大潮一项需要长期练习和打磨的技术,无论是下专从翻译技巧来看,还是硕何从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角度,考研都是热必要的。”
在选择考研方向时,考研孟枳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专硕。大潮在她看来,下专“学硕和专硕的硕何人才培养模式和侧重点不同”,专硕和学硕并不存在“压缩版”或是“备胎”的关系。
自1991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专业硕士发展过程“坎坷”,经历过不少偏见和质疑。它从曾经的学硕“备胎”,成了如今的考研主流。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理性看待专硕热度的持续走高,如何正确选择考研的方向,如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实践性人才,都成为高校师生们关注的问题。
报考人数增加,专硕越来越“热”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举行。近年来,由于招生计划倾斜、报考人数增加,专硕的“热度”持续走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人,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在近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占比超过60%。
例如,福州大学近5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加。从2018年招收专硕1831人,到2022年招收专硕3140人,5年间扩招专硕1309人。暨南大学近5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同样逐年增长。从2018年招收专硕1700人,到2022年招收专硕3400人,5年间扩招专业硕士1700人。
事实上,学硕缩招、专硕扩招早已有顶层规划。
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对于高校来说,从报考人数就可以看出专硕的热度持续走高。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研招办主任牛德强表示,作为一所考研热门校,该校专硕招生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报录比也一直居高不下,“总体来讲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此外,牛德强观察到,不少学生对于专硕培养模式也是认可的。“学硕一般是面向学术研究的,而专硕面向经济社会生产一线,近年来,同学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导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按需报考。”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选择专硕更多是因为就业需求和兴趣使然。
“整体就业压力大,行业门槛也越来越高,考研似乎成了‘必需品’。”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大四学生赵瑞塽坦言自己对学术方面并不是很感兴趣,“选择专硕主要是因为自己在未来学习方向与职业规划上比较偏向实用性和就业。”
赵瑞塽表示,学硕与专硕考试内容的差别也会影响同学们的选择,比如英语类专业的学硕均需要考察第二外语,许多学生会为了避免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而放弃学硕。“这也让专硕成为许多跨专业考生的不二选择。”
专硕发展十余年,已不是学硕“备胎”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十几年来,专硕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在人们心中的口碑也逐渐实现了“逆袭”。
在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专业硕士的李尚纯,本科毕业后曾工作过一段时间。重返校园的她曾担心过专硕的含金量。“这主要来自求职时专硕和学硕可能会被区别对待的担忧。但在我自己求职的过程中,包括身边的同学求职时,并没有遇到区别对待的问题。”
李尚纯表示,在选择考研后,虽然详细了解研究生的各种学制,但并没有优先考虑学硕或者专硕,而是优先选择地区、学校以及适合的专业。
“就我的观察,专硕的课程和生活会更加紧凑一些。另外,因为专硕更偏向于就业,所以专硕的寒暑假会有实习安排。”李尚纯说。
亲身体验过专硕的学习生活后,不少大学生都认可专硕的含金量。
“我觉得专硕含金量也挺高的,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也能学会很多东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迪丽美拉·迪力夏提说。当时她之所以选择专硕,是认为自己更适合实操而非学术。
“专硕的质量低,这是一个误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认为。
彭凯平表示,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为例,同学们对于专硕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每年400多人报名,录取十几个,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原因有两个。”彭凯平说,“一是同学毕业时拿的是‘双证’,他们的学位证、学历证与学硕没有差别,专硕的同学同样可以选择考博深造,或是就业。二是我们对于专硕的教学标准和学硕是一样高的,因此不存在‘水硕’的情况。也就是说,从学校的教学内容安排、专业训练以及‘出口证明’上,两者在含金量和对学生的要求上没有差别。”
学硕、专硕如何“各司其职”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已逐渐认可专硕与学硕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定位和培养模式上有些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重视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能力。
在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迪丽美拉·迪力夏提感到唯一的不足就是两年时间的确有点短暂,上课、实习会比较赶。
“我们的专硕是两年,感觉学硕三年要学的东西,我们要在两年甚至是一年内完成,而且还得实习,所以说我觉得专硕可以稍微延长学时,这样可以更好地安排研究生生活。”迪丽美拉·迪力夏提说。
她的想法与当下一些高校的做法不谋而合,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调整专硕学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郑州大学2019年招生简章中,图书情报专硕学制为2年,2020年起调整为3年;2020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制2年,2021年起变为3年。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中,学制为2年的专业有15个,学制为3年的专业则为89个,3年制专业占比达到86%。
对此,有专家表示,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是现实需求的反映,但只要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达到毕业要求,或短或长可按实际情况来定。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两种培养模式的不同优势,让学硕、专硕“各司其职”呢?
“专硕的培养模式,应当应用产教融合等方式,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牛德强说。
牛德强表示,以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与一些省市的大型医药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大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从结果来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
和历史悠久的学硕相比,“年轻”的专硕仍需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专硕树立口碑、健康发展的基础。
对此,《方案》给出了专硕的改革发展方向,即“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
“如何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对于高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专业硕士培养应当为国家提供更多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索。”牛德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刘若辰 周瑞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娱乐)
-
百融云-W11月22日耗资约807.48万港元回购110.1万股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一加10T高清渲染:一加今年最后一款旗舰产品 外观调整配置降级
本文来自cnBeta 最新消息称,一加 10T 将会成为一加今年发布的最后一款旗舰产品,该公司不会推出一加 10 Ultra,也不会推出一加 10T Pro 等其它机型。目前关于该机所知信息并不多,只 ...[详细]
-
来源:北京交通广播2022年6月12日,北京以及周边地区出现降雨天气,截止至6月12日22时,受此次降雨影响,公交集团共计5条线路采取措施,具体线路及措施如下:一、影响市郊线路5条一)采取甩站措施5条 ...[详细]
-
内蒙古6月1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
内蒙古卫健委通报,6月11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例,其中赤峰市18例、锡林郭勒盟60例含5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均在锡林郭勒盟)。解除医学观 ...[详细]
-
凛冬将至,欧盟再次将重心放在天然气限价问题上。经历了持续数月的谈判,欧盟委员会终于提出关于限制天然气价格的方案。当地时间11月22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将天然气价格上限定为275欧元/兆瓦时,若该提议后续 ...[详细]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截至北京时间6月10日,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的第八个工作日,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联创测算的参考原油变化率为5.61%,对应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上调340元/吨。金联创分析师王珊指出,本 ...[详细]
-
时隔多年,近日的一则消息将银行系电商平台重新推至市场的聚光灯之下。近日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30日24时停止其电商平台融e购相关服务,而此时正值“6·18”电商节大促前夕,银行系电商平台的提前“退场”稍 ...[详细]
-
今天上午,中国国防部长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言。魏凤和表示,乌克兰问题是近期世界关注的焦点,对国际战略格局带来重大冲击和影响,中方对目前的局面深感遗憾和痛惜。魏凤和称,中方立场是客观公正的。中方坚持尊重联 ...[详细]
-
央行、银保监会: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当地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中国人民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支持各地在全国政策基础上,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当地个人住房贷款 ...[详细]
-
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 重量级大咖告诉你深层逻辑与未来趋势(上)
《投资者网》吴悦编辑 胡珊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是4.8%,由于四五月份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就算考虑到六月份形势好转,有专家预计二季度的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0.5%左右,这样要完成全年5%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