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评论:公共预算收入1亿交通罚款占三成,抑制罚款式创收要釜底抽薪

评论:公共预算收入1亿交通罚款占三成,抑制罚款式创收要釜底抽薪

2025-07-06 22:14:28 [娱乐] 来源:庚癸之呼网

以健康的评论发展保证财政的充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罚款式创收”的公共冲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预算亿交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坚决避免乱罚款,收入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通罚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款占款式指标。

这一《意见》的成抑创收抽薪及时性、必要性,制罚得到了媒体报道的釜底验证。据报道,评论多起案例显示,公共一些地方的预算亿交交通部门成为乱罚款的重灾区,有的收入部门甚至推出了“罚款包月”项目。《半月谈》去年也曾报道一个典型案例,通罚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款占款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当地甚至有干部表示:“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这种现象,确实到了不得不警惕的程度。

对此有专家分析,目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造成的冲击,导致市场主体收入下降,进而造成地方财政紧张。再加上传统的卖地收入等减少,地方政府想要充实财政,增加罚没等非税收入就成了很难抑制的冲动。国办出台的新意见,初衷应该也就是抑制地方政府“罚款式创收”的冲动,为企业和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环境。

必须意识到,某些地方政府的“罚款式创收”看起来好像也有一些“苦衷”,但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可能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动辄高昂的罚款,会恶化地方营商环境,导致企业和投资者避之唯恐不及,而随之会导致地方税收更加吃紧,财政缺口继续扩大,继而只能更加依赖罚款。这是一种只会造成多输的恶性循环,涸泽而渔,显然是无法持续的。

针对“罚款式创收”的苗头,中央政府已经开出针对性药方。今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就公布《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提出要专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增加对“罚款式创收”的问责力度,才能形成有效震慑,避免这股风气蔓延开来。

专项整治之外,有专家提出的完善立法建议,也值得深思。按照目前法规,地方很多罚款收入实际是转化为财政,而财政又返还给了办案机关。当罚款收入事实上变成了罚款主体的“收入”的时候,利己的冲动就很难遏制。所以专家建议罚没收入直接上缴中央而不给地方,这是釜底抽薪,切断罚款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或许会比事后惩处更加治本。

当然,在严防惩戒的同时,也有必要正视一些地方的财政困境。换位来看,如果一个地方严重缺钱,但是刚性支出又没法缩减,那就成为一个两难问题。所以,当下最迫切的还是,更加重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阻碍因素,以更大的决心破除阻碍,快速恢复经济发展的节奏。以健康的发展保证财政的充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罚款式创收”的冲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责任编辑:时尚)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